张东荪 (1887—1973),原名万田,杭县(今杭州市)人。早年曾留学日本。辛亥革命时回国,在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府任秘书。后在上海主编《时事新报》,并在上海中国公学任大学部部长兼教授。1919年9月在北京创办《解放与改造》杂志,次年改名为《改造》。1920年与梁启超、蒋方震等人成立《讲学社》。同年9月与陈独秀、李汉俊、李达,邵力子、戴季陶、沈定一、陈望道、沈雁冰、周佛海、施存统、俞秀松、杨明斋等在上海商组中国共产党,后退出。在1920年至1921年的社会主义问题的论战中,他认为以社会主义指导改革中国社会是“好高骛远”, “必定无结果的”。1927年,与瞿菊农等创办《哲学评论》,为我国第一份专门性哲学刊物。1927年至1936年,先后出版《新哲学论丛》、《道德哲学》、《认识论》等著作,并主编《唯物辩证法论战》一书,鼓吹“认识的多元论”,全面地反对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。1932年4月,与张君劢、胡石青等在北平创组国家社会党,并发行《再生月刊》。1934年12月,与张君劢在广州创办学海书院,任院长。后回上海,任光华大学教授。旋又去北平,任燕京大学教授。抗日战争时期,张留在北平,曾一度被日本侵略者拘禁。获释后,从事著作,著有《知识与文化》、《思想与社会》,《理性与民主》(其中部分成书于1946年)等,继续反对马列主义。抗日战争胜利后,参加中国民主同盟,并出席旧政治协商会议。解放战争期间,曾在《观察》等杂志撰文竭力鼓吹“中间路线”。解放后,仍坚持其错误观点。1973年6月在北京病死。
转载请注明:个人文章分享 » 张东荪 (1887—1973),原名万田,杭县(今杭州市)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