郑振铎 (1898—1958),笔名西谛、CT、郭源新等,原籍福建长乐,出生于浙江永嘉(今温州市)。童年时,祖父与父亲相继病亡,靠母亲作针线活读完高小。1917年到北京,以官费考入铁路管理学校。1919年“五四”运动时,以学生代表身份积极参加社会活动。同年11月,与瞿秋白、耿济之、许地山等人创办《新社会》旬刊。并与沈雁冰、欧阳予倩等人组织“民众戏剧社”,编辑我国文学革命史上第一个戏剧刊物《戏剧》月刊。1920年11月,和茅盾、叶圣陶等共同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,并主编《文学旬刊》。1921年初,从铁路管理学校毕业后,分派到上海火车站当了一个多月的挂钩员,不久由茅盾介绍,到商务印书馆编辑所,负责编辑文学研究会丛书。1922年创办我国第一个儿童刊物《儿童世界》。1923年起,长期主编《小说月报》,并在上海大学兼课。1925年“五卅”运动初期,与茅盾、叶圣陶、胡愈之等合编《公理日报》,揭露英帝国主义暴行。同年 8月,被选为商务印书馆工会代表,参加实际斗争。1927年3月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时,与胡愈之,叶圣陶等人组织上海著作人公会,参加市民代表会议。“四·一二”反革命政变后,被迫出国,旅居巴黎。旅法期间,郑以极大精力查阅关于中国白话文学的藏书,特别注意伯希和收藏的敦煌稿本。后又到伦敦大英博物馆查阅中国古代通俗小说。1929年初回国,一度仍在商务印书馆工作。1932年任燕京大学教授。1934年末,回上海任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,为生活书店主编《世界文库》,并参加《中国新文学大系》的编辑工作。同时还与鲁迅合作编辑、出版《北平笺谱》。1936年6月与周扬、茅盾、叶圣陶等人发起成立中国文艺界协会。1938年3月参加文艺界全国性统一战线组织——中国文艺界抗战协会,当选为理事。上海沦陷后,郑化名陈敬夫,与胡愈之、周建人、许广平等组织“复社”,出版《鲁迅全集》、《联共党史》,《列宁文选》等书。并编了《中国版画史图录》五辑二十四册。抗战胜利后,国民党政府曾下令各大学不准聘他教书。1945年10月,创办《民主周刊》。1949年初,从上海绕道香港到达北平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历任全国政协委员、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、文学研究所所长、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、全国文联主席团委员,作协理事,文化部副部长,中缅友好协会会长等职。1958年10月l7日,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访问阿富汗和阿拉伯联合共和国,途经楚瓦什苏维埃自治共和国时,因飞机失事,不幸遇难。主要著作有《文学大纲》、《插图本中国文学史》、《中国俗文学史》、《俄国文学史略》、《泰戈尔传》等,译作有《沙宁》、《新月集》、《飞鸟集》等。郑振锋是中国现代著名藏书家。逝世后,家属遵其遗愿,将近十万册藏书全部献给国家。
转载请注明:个人文章分享 » 郑振铎 (1898—1958),笔名西谛、CT、郭源新等,原籍福建长乐,出生于浙江永嘉(今温州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