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黑科技博客已完成备案申请并于2020年11月16日正式上线!本站将为大家提供科技信息,技术交流,民生信息,公司信息,娱乐信息,文化信息等的存档与展示。欢迎大家前来赏阅。

戴望舒 (1905—1950),杭县(今杭州)人

文化目录 xiaohei 237℃

戴望舒 (1905—1950),杭县(今杭州)人。1923年于杭州宗文中学毕业后,入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。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特别班学习法文。1926年开始从事文艺创作。1927年因发表《雨巷》一诗闻名。早期创作大都抒发个人情怀与生活遭遇,伤感、哀叹的情调较浓,艺术上受中国古典文学和欧洲文学的影响,追求形式的美,有较高的魅力。较著名的诗还有《我的记忆》等。1932年至1935年间,曾游学于法国、西班牙。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,他思想转向积极,在香港主编《星岛日报》副刊《星座》,发表大后方作家、诗人的作品,鼓吹抗战;并任中华全国文艺家抗战协会香港分会理事。1941年12月,太平洋战争爆发,日军占领香港后,被捕入狱,写有《狱中题壁》、《我用残损的手掌》等诗篇。解放后,他从香港回北京,在新闻总署国家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工作。1950年2月病逝。生前发表诗歌九十二首,结集出版有《望舒诗稿》和《灾难的岁月》。译作有罗马诗人沃维提乌思的《爱经》,法国作家夏多勃里昂的《少女之誓》、苏联作家里别进斯基的《一周间》等。

转载请注明:个人文章分享 » 戴望舒 (1905—1950),杭县(今杭州)人

喜欢 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