胡仲持 (1900一1968),字学志,笔名宜闲,上虞人。1919年,在宁波效实中学读书时,正逢“五四”运动,在《新青年》的影响下,与毛起等合编学运刊物《自助周刊》。二十年代初,考入《新闻报》,任记者,一年后入《商报》任电讯编辑。1921年,茅盾、郑振铎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时,胡为第一批入会者之一,其译作《忧愁夫人》被收入第一期文学研究会丛书。1925年“五卅”惨案发生后,负责宣传组织群众的工作。1928年进《申报》任夜班电讯编辑、国际版主笔,被称为“申报四进士”之一。1936年西安事变前后,由他经手在《申报》上发表了许多抗日救亡的稿件。在此期间还翻译了许多外国文艺作品,特别是俄国与弱小民族的进步小说,先后在《东方杂志》、《小说月报》、《妇女杂志》等报刊发表。抗战开始后,胡留在上海坚持斗争,与梅益、巴人、冯宾符等合办《译报》、《译报周刊》、《集纳》等。为响应新四军发动上海市民抗日的号召,翻印出版了毛泽东的《论持久战》、《论新阶段》等著作。又与其兄胡愈之等以复社名义翻译出版斯诺的《西行漫记》与海伦·斯诺的《续西行漫记》。并与胡愈之、郑振铎等编辑出版《鲁迅全集》。1939年和冯宾符等组织珠林书店,出版有他翻译的《忆列宁》、《苏联小说集》等。1940年遭日伪通缉,被迫转到香港,先在国际新闻社任职,并为《世界知识》写稿,以后到《华商报》与廖沫沙分任正副总编辑。太平洋战争爆发后,在中共地下组织的安排下,经东江游击区到桂林,参加桂林文艺作家协会,被推荐为总务部长。先后翻译出版了《愤怒的葡萄》、《森林里的悲喜剧》、《月亮下去了》、《白痴》以及与人合译的《俄罗斯母亲》等。后又到昭平任《广西日报》(昭平版)总编辑。1945年 8月,日本投降后,去广州主编《现代》半月刊,仅出三期即被查封,遂再度流亡香港,任新加坡《南侨日报》驻香港特派员。1949年 1月到北平,后随军南下参加接管上海新闻单位。解放后,参加中国共产党。历任《解放日报》编委、《人民日报》社国际部资料主任、中联部亚非研究所研究员、外文出版社图书编辑部副主任、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常务理事等职。曾发表《抗美援朝运动史话》、《世界大都市》等著译。1968年病逝。
转载请注明:个人文章分享 » 胡仲持 (1900一1968),字学志,笔名宜闲,上虞人